齐国想收服楚国,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武力征服,这也是武将的主张,可对方兵力强大,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赢。一个是搞经济战,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很烧钱。
经过反复权衡,最后齐桓公还是采纳了国相管仲的建议:派百名商人去楚国高价买鹿。在买鹿的同时,他们还在楚国四处制造舆论宣传,打的收购广告词是:"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购买。"
楚国本就盛产鹿,所以鹿在当地并不值钱。但在齐国商人的炒作下,鹿价不断飙升。看到这个赚钱的风口,楚国人非常兴奋。而且楚成王还动员广大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把齐国人的钱赚过来。于是楚国上下,包括士兵在内,几乎全民参与进来,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这也导致了耕地荒废,武器生锈。而同一时间,管仲则派人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他还向齐桓公献策,封闭了与楚国的边境。
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却被齐国拦了下来。楚国粮食奇缺,战斗力大打折扣。这时齐国看到时机成熟,就做出攻打的样子出来吓唬楚国。此时的楚国将士疏于训练、国中存粮所剩无几,大量百姓逃往强齐,整个国家已非常虚弱了。无奈之下楚成王不战而降,赔礼道歉并且签订不平等盟约。齐国就这样在未损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收服了楚国。这也是最早的经济战争。
管仲使用的这招与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异曲同工之妙。明面上购鹿,暗地里收粮。等楚国人反应过来时,其“生命线”已被切断,不投降就被饿死。怪不得后人对管仲的评价那么高,他那超前的商战能力和智谋不得不令人佩服。之后管仲又用类似的商战方法去对付莒、莱、鲁、梁四国,使他们国力大减。而齐国则成为了最强盛的国家。这也证明了他的这个方法很管用。但现代,许多骗子也在用他的招数到处诈骗,那就太可怕了。例如,代卖古董字画类的皮包公司。他们向拥有古董的卖家承诺,如果代卖不出去就会收购,但实际上根本就卖不出去,也不会收购。因为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收卖家的“服务费”。而这个费用是按古董的估值百分比来算的。当然,之前他们会故意将本不怎么值钱的古董评很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