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于2024年6月18日下午举办第18期青年论坛,金融研究所范云朋助理研究员汇报主题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并就相关问题跟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本期论坛由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主持,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站博士后、研究生以及部分所外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主讲人:范云朋
首先,范云朋博士详述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提出背景、理论脉络和实践进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认识到以往基于个体机构的微观监管不能充分保证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原有金融监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顺周期效应以及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等潜藏的重大金融风险,监管空白和灰色地带使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潜藏对金融体系稳定的破坏性,亟待从宏观审慎维度强化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直接目标是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效应(时间维度)和系统重要性问题或复杂关联性问题(空间维度)进行应对,最终目标是维护金融系统整体稳定,避免金融不稳定对经济产生全局性破坏。十余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我国实施了跨境资本流动逆周期管理政策。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成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的里程碑事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政策核心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广义信贷监管。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中的逆周期缓冲资本与广义信贷挂钩,旨在减少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和复杂关联性;广义信贷则突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减少银行资产腾挪或表内外复杂关联,以期降低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其次,范云朋博士选取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和广义信贷两个重要指标来研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样本为中国147家商业银行2010年至2021年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第一,基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视角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和微观监管在资本充足率监管方面的逻辑和操作差异。在2016年之前,当银行实际资本充足率大于监管要求时,会降低资本金计提或增加风险资产配置进而推升商业银行风险,而到2016年及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抑制。这意味着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稳定性的监督作用更加明显,可以避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或风险经常性不平稳波动,这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核心要义相吻合。第二,基于广义信贷的视角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2016年及之后广义信贷出现明显下降,带动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下降,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这说明2016年实施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补充性检验中,一方面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证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广义信贷水平,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另一方面进行反事实分析,表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确实发挥了正向的风险约束效应。
最后,范云朋博士提出论文的政策建议,并指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在政策建议部分,一是要积极肯定并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风险约束作用,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二是关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风险约束效应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特别是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而言。在进一步研究方面,主要思考2023年以美国硅谷银行破产为代表的国际银行业危机事件,认为金融监管、银行资产配置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对于金融稳定而言至关重要。
在交流互动环节,范云朋博士就宏观审慎监管变量的选择、模型设定的内生性问题、宏观审慎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宏观审慎监管的模型化处理、逆周期调节、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问题,与参会人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论坛最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发言,首先感谢了范云朋博士带来的主题分享,并预告了后续几期的“青年论坛”,请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金融所的学术活动。
(供稿人:综合研究部 张策)